瑶都生活网
标题:
热暴力,00后聊微信第一酷刑
[打印本页]
作者:
admin
时间:
6 天前
标题:
热暴力,00后聊微信第一酷刑
作者:张三
来源:Vista看天下(ID:vistaweek)
最近有个网友精准提炼出的概念很火,叫作“热暴力型人格”。
如果说冷暴力让人感到被漠视、被忽略,那“热暴力”就是一厢情愿地往聊天框里扔炮仗——
“最近备考怎么样?我和你爸辗转反侧、食不知味。”
“想死!快回我消息,神经病领导又为难我!”
[attach]4762[/attach]
图/@小红薯6659B2D2
“热暴力”式聊天,情绪跌宕起伏宛如坐过山车,动不动消息轰炸、过分热烈,以至于有些暴烈,并且期待句句有回应。
年轻人打开微信就像开启炸弹,应付喜欢“热暴力”的亲朋好友已经成了“新晋社交炼狱
”
。
长期处在这样的聊天模式里,像应激一样一收到消息就激荡出多种负面情绪。
[attach]4763[/attach]
遭受“热暴力”的人,形容自己就像被吴磊饰演的卖花小孩缠上,被惹烦了又担心是不是自己反应过激
在“为什么面对爸妈的‘关心’总是很烦躁”的帖子下面,涌进来几万条真情实感的评论。
少数人表示能感受到其中的关切,多数人则表示招架不住这种“情绪攻击”,
要被迫承受聊天框对面倾泻过来的焦虑和压力。
跟朋友聊天,有时候也会觉得对方太没边界感,或是
对情绪价值的索取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。
[attach]4764[/attach]
关系本来就不好的人,话不投机半句多,倒是也没什么沟通上的困扰。
偏偏是照理来说关系应该还不错的人,会因为交流上的错频,而把聊天变成一场处处刺挠的灾难。
[attach]4765[/attach]
没边界的爸妈、热暴力的朋友
随机杀死一场对话
热络、热情,乍看是褒义词,放在职场、宿舍、打车等场景中可能就不怎么受人待见了。
不少人希望远离这些场合中的“热暴力”,安安静静在出租车上戴着耳机听歌,比给司机师傅捧哏舒服;在工位上独自休息,比被拉去茶水间蛐蛐人自在。
[attach]4766[/attach]
图/@小山
放在更加紧密的关系里,热暴力有沾上控制欲、偏执欲的极大可能性。
不打招呼就进孩子房间、盘问每一个朋友的详细情况,甚至翻垃圾桶、偷看日记......
这类爸妈没有边界感的行为,被越来越多人意识到,并开始尝试或多或少地挣脱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[attach]4767[/attach]
图/小红书@我也好想打乒乓
不过,这种无边界感是显性的,减少接触就能避免不少。
大家有苦难言、无处排解的,往往隐形的无边界感,发生在线上聊天中,看似蜻蜓点水,实则杀伤力极强。
最常见的一种是,打着为你好的名义进行不顾你感受的单向文字输出。
[attach]4768[/attach]
图/@owow @惊弓
一般会涉及到考公考研考编、恋爱结婚生娃、升职加薪买房——世俗成功标准一个不落。
中心思想是“不怎么怎么样,人生就完蛋了”,而且不只是自己的人生,还附带爸妈的人生。
“他们写的小作文带来焦虑远大于宽慰,我总能读出一种‘听我们的才是好孩子’的威胁意味。”
网友@肯豆 把爸妈的账号都设置成了免打扰,以防心情好的时候冷不防收到两屏都滑不完的《不会害你的》和《早就跟你说了》。
[attach]4769[/attach]
数落和纠正居多,真正有价值的指导却很少。
类似的段落长年累月串连起来,将是一部长篇现实恐怖主义小说的体量,消息接收方的心理创伤就难以量化了。
有网友将父母的边界感描述为一种错位的“抓小放大”。
挺过前两轮裁员、倒在第三轮的地产从业者@桃桃乌龙卷,在上大学选专业、研究生要不要转专业、择业领域上,没有得到来自爸妈的任何有益输入。
她的朋友圈屏蔽了爸妈,也越来越不愿意在家庭群分享日常。
因为衣食住行上的任何小事,都可能“诱发爸妈的说教习惯”。
发四姑娘山徒步照,被说“怎么晒成这样”;发聚餐照片,被说“那个红油一看就对胃不好”。
确实事事有回应了,却是比扫兴式更不顾及听者感受的无边界感式。
[attach]4770[/attach]
输出的人发泄一通,爽了;留下被动接收的人在原地,被“炸了个粉碎
”
。
考研二战的@橘子绛 觉得自己处在被监视的心理状态,聊天窗口是千里之外的爸妈展示关切和强行参与的主场。
他们每天至少询问三次复习了什么、错题率有没有减少,还高频往群里丢“AI专家”主讲的励志短视频。
越是这样被寄予厚望、不被允许掉链子,@橘子绛 越觉得压抑且失去动力。
[attach]4771[/attach]
图/@盒子
都说朋友是自己选的家人,但是有时候“后天家人”也会带来心理负担。
一些网友苦恼于朋友的消息太密集太高频,有种被当成“倾听工具人”的无力感。
@鱼香肉丝范 的朋友每天事无巨细大事小事都喜欢跟她讲,比如食堂吃了哪三荤哪一素、舍友说的某句话是不是在内涵、今天的穿搭给点意见。
一会儿不看手机就有几十条消息,一些对方觉得有趣的事自己觉得很无聊,不想被对方认为自己敷衍,只能跟小学生续写一样字斟句酌给出自己的反馈。
当“分享”和“关心”变味成单向输出,接收的那方很难享受其中,内心疯狂呐喊“想逃”。
[attach]4772[/attach]
“到底是亲近我还是在情感勒索”
以自己的感受为标准
语言是带有情绪力量的,聊天中不仅会发生信息的交换,也会产生情绪的流动。
情绪价值被人为赋予越来越重大的意义,与此同时,越来越多人担心成为被吸食情绪价值的血包。
没有边界感的热暴力,可能就隐藏着不平衡的情绪价值交换。
[attach]4773[/attach]
自嘲社恐的@人间不清醒momo姐 在漫展上结识了一个同龄女生,计划以后可以约着逛展。
一开始momo还觉得对方很有“活人感”,聊天轻松愉快,组成爱好搭子挺合拍。
但对方显然想加深两人之间的友谊,开始频繁地跟她说私事,时不时倾诉原生家庭、亲密关系里的困扰。
momo逐渐疲于回消息,更承接不住对方想被关怀、被安慰的情绪。
最后在接了一通安抚对方情绪的两小时电话后,编了个借口告诉她自己学业繁忙,之后就不怎么上网聊天了。
[attach]4774[/attach]
过度的袒露有时候会给收到这些信息的人带来困扰,相当于聊天届的不速之客。
单方面觉得一个人很好、想多多沟通,和对方形成更紧密的连接,本身没有任何问题,关键在于对方的意愿和靠近的方式。
即使是相交数年的挚友,相处模式不见得要互相为对方的情绪兜底。
和特别要好的朋友断交,通常不是突然发生了什么狗血事情,而是两个人之间的“双向互动链”长期磨损后,在平常的一天断掉了。
[attach]4775[/attach]
在讲述断交经过的帖子里,经常能看到“朋友总是把情绪一股脑儿倒给我”“把我当成了情绪垃圾桶”这样的表述。
虽然会希望对方遇到困难、有烦心事的时候能想到自己,把自己视为值得信赖的重要角色,但不等同于要随时随地、无条件地站在对方身后,提供对方想要的情绪价值。
@江江 在生日那天和发小绝交了。对方二十多年来一直呈现出“我的需求优先级高于你的事情”的状态,即使是江江生日这天,她仍在一直吐槽领导抓考勤、同事甩锅,对下班后的庆生安排显得不怎么上心。
反倒是江江,时常内疚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、对发小的关心不到位。
[attach]4776[/attach]
这种随意向身边人倾泻情绪的低边界感,用时下火热的概念来说,就是
“把应该自己解决的人生课题转嫁给别人”
。
高发场景包括但不限于:
陷在有毒恋情里分手复合十几次,每次都要找朋友哭诉、求开导;
遇到“中年危机的爸妈
”
,他们在职业发展、社会价值上找不到存在感,拼命向孩子灌输自己的理念和经验。
[attach]4777[/attach]
图/小红书@仁者而已集
负能量让人避而远之,这很好理解,有时候正能量也会起到把人吓跑的反作用。
有网友遇到了特别开朗阳光的人,似乎每时每刻都要往外散发阳光普照的高能量。
然而这种能量不一定能完成想象中的美好传递,就像一个气血不充足的人强行健身反而会损伤元气。
@呐尼 说自己“无福消受”小太阳型朋友,对于聊天框对面所分享的日常生活小确幸,他的社交体力仅支持每天一两次的反馈。
“逼着自己加大回复强度,是种消耗,让我很不自在。为什么非要调动情绪和对方一样为某些事物兴奋、感慨?”
[attach]4778[/attach]
也有人觉察出里面的一些微妙,“朋友在心理上占据高位,打心眼里并不认可我这种淡人状态,希望获得一种‘被夸很高能量、能激发身边人生命力’的认可”。
被当成“情绪血包”的鉴定标准,不在于聊天对象输出的是正面或负面情绪,全看自己的真实感受。
如果觉得总被期待着给出某种回应,而感到压力、不舒服,相处的边界就需要调整了。
[attach]4779[/attach]
[attach]4780[/attach]
低边界感只是表象
隐藏着微妙的权力关系
很多低边界感的情况,其实夹杂着更复杂的社会议题和结构性困境。
比如,认为妈妈没有边界感、把自己当丈夫的东亚女儿,承担起了安抚妈妈情绪、帮她拆解问题的责任,家庭生活中的男性则隐身了。
爹味亲戚老是指责小辈不够努力或是目光短浅,折射出了社会高速变化之下两代人生活经验的错位。
[attach]4781[/attach]
之前有位妈妈在网上发帖,自己只是在群里顺便提了嘴同事家儿子找到了年薪不菲的好工作,孩子就炸毛了。
这位妈妈不理解孩子的反应,评论区却有很多跟她孩子感同身受的年轻网友。
“看起来不痛不痒地分享别人找工作、结婚生子的消息,其实一点都不是‘顺便提了嘴’,而是爸妈在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在孩子身上,希望通过这些信息的输出给孩子刺激,行使他们的隐秘控制权。”
把自己重新养一遍,从物质宴请进阶到了精神减负阶段。
一些年轻人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“
酌情
把父母的话当耳旁风”的能力,让自己“不受力”,以减少对自己的负面影响。
[attach]4782[/attach]
梁永安老师理解年轻人
大环境的因素难以撼动,具体到每个人的每条社会连接中,
最好用的实用原则或许是多换位思考、接受对方的不同。
每个人对关系的递进、聊天强度和频率的接受程度不一。
网上小情侣秀浓情蜜意,觉得对方时时报备是种爱意的体现,让自己很有安全感。
有人则觉得很窒息,“两个人年龄加起来还没我鞋码大”
。
[attach]4783[/attach]
图/@2喵
关于闲聊,网上吵了八百个回合。
正方坚定地认为,
关系好的双方就应该多说没有意义的废话。
反方则是秉持着
有事说事、无事消失的主张
,“每次问在干吗、怎么不回我呀,都想一巴掌扇过去”。
边界感这种东西,没有统一标准,既取决于两个人关系的亲近程度,也取决于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。
有处在暧昧期的网友觉得对方问你“在干吗”就是隐晦的“想你了”,很是受用。
也有人被这种询问劝退,“本来是有意愿的,结果对方一直追问、步步紧逼,让我有压迫感”。
[attach]4784[/attach]
图/@学术蝗虫光速逃离组会
没有边界感的人想说啥说啥,很是潇洒。
被冒犯到的人却纠结于怎么委婉跟对方表示“你越界了”。
网上有很多教学帖,核心宗旨是一定要温和而坚定地传达自己的想法,学会释放攻击性。
表达方式再圆融、再高情商,也需要建立在让对方明确自己底线的基础上。
对无意识中侵犯了边界的聊天对象来说,明确表达自己的诉求能够让这段关系更透明、更双向受益。
[attach]4785[/attach]
图/@i人自救手册
而对于有意利用他人“不设防”“好说话”性格的人来说,更得亮明态度。
很多对话都是虚假的捧场、掠夺隐秘控制权以及满足窥私欲,回复的一字一句就是供养对方的养料。
勇敢捍卫边界感,其实是主体性逐渐强大的表现。
“如果对方不尊重你的边界感,那失去这段关系也绝对不会是你的损失。”
作者:
无所求
时间:
6 天前
LZ帖子不给力,勉强给回复下吧
作者:
甘愿寂寞等待
时间:
6 天前
闲云潭影日悠悠,物换星移几度秋。
作者:
寂寞的自由
时间:
6 天前
不错 支持一个了
作者:
独自飘零
时间:
6 天前
锄禾日当午,发帖真辛苦。谁知坛中餐,帖帖皆辛苦!
作者:
追忆似水年华
时间:
6 天前
very good
作者:
第二个灵魂
时间:
6 天前
介是神马?!!
作者:
不帅
时间:
6 天前
没人回帖。。。我来个吧
作者:
不悔
时间:
6 天前
好帖必须得顶起
作者:
金色的骷髅
时间:
6 天前
……
作者:
凌冷妖
时间:
6 天前
楼主呀,,,您太有才了。。。
作者:
山村小尸
时间:
6 天前
非常好,顶一下
作者:
爱浪漫的
时间:
6 天前
看起来好像不错的样子
作者:
漂泊
时间:
6 天前
边撸边过
作者:
蒙在股里
时间:
6 天前
画栋朝飞南浦云,珠帘暮卷西山雨。
作者:
一路西游QQ
时间:
6 天前
占坑编辑ing
作者:
随想
时间:
6 天前
为了三千积分!
作者:
精灵巫婆
时间:
6 天前
是爷们的娘们的都帮顶!大力支持
作者:
没什么的
时间:
6 天前
边撸边过
作者:
睡之精灵
时间:
6 天前
这么强,支持楼主,佩服
作者:
悄然等待
时间:
6 天前
秀起来~
作者:
逍遥一派
时间:
6 天前
我也顶起出售广告位
作者:
也想流浪
时间:
6 天前
嗟乎!时运不齐,命途多舛。冯唐易老,李广难封。屈贾谊于长沙,非无圣主;窜梁鸿于海曲,岂乏明时?所赖君子见机,达人知命。老当益壮,宁移白首之心?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酌贪泉而觉爽,处涸辙以犹欢。北海虽赊,扶摇可接;东隅已逝,桑榆非晚。孟尝高洁,空余报国之情;阮籍猖狂,岂效穷途之哭!(见机 一作:安贫;以犹欢 一作:而相欢)
作者:
心愿
时间:
6 天前
报告!别开枪,我就是路过来看看的。。。
欢迎光临 瑶都生活网 (https://www.yaodu.cc/)
Powered by Discuz! X3.5